、不阻挠商旅者,皆可受大秦庇护,其国君可获大秦册封。
\n
但同时,他也让各国使者“顺便”参观了宣威城外的军营和演武场。当那些使者们看到排列整齐、装备着燧发铳的神机营士兵进行雷霆齐射,尤其是看到那三门曾经轰塌楼兰叛军胆气的青铜火炮再次发出怒吼,将远处的标靶轰得粉碎时,无不面色如土,两股战战,最后一点小心思也烟消云散。
\n
威立于此,恩施于彼。西域诸国,至少在表面上,迅速承认了安西郡的权威和秦帝国的宗主地位。一条以宣威城为中心,辐射整个西域的朝贡与商贸体系,初步建立起来。
\n
然而,李默的目光并未停留在万邦来朝的虚荣上。他深知,要使帝国的影响力在西域长久扎根,仅靠军事威慑和朝贡贸易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起牢固的、双向的经济与文化纽带。而这一切的基础,在于路。
\n
“欲富西域,先通道路;欲固西域,必控商道。”李默在郡守府内,对着巨大的西域沙盘,对麾下文武郑重说道,“此路,乃帝国之动脉,财富之源泉,文明之桥梁!”
\n
他做出了几项关键决策:
\n
第一,设立大秦西域都护府(筹备)。虽然名义上仍是安西郡,但李默已开始着手搭建一个更具包容性和管理西域事务能力的机构框架,为未来升级为“都护府”做准备。下设长史、司马等职,负责处理各国事务、维护商路安全、征收关税(初期象征性为主)。
\n
第二,绘制《西域水陆道里记》。他命令所有探索队、使团乃至往来商队,都必须尽可能详细地记录道路、水源、驿站、险隘、部落分布等信息,由郡守府专人汇总,绘制尽可能精确的西域地图。这是掌控西域的“神经脉络图”。
\n
第三,大力扶持官方与民间商队。他鼓励安西郡的秦人(包括退伍老兵、内地迁来的百姓)与归附的胡人组建商队,由郡府提供一定保护和信息支持,前往西域各国贸易。同时,也欢迎西域商人来宣威城乃至深入河西、陇西进行交易。他特别指示工曹府,研究如何改进驼队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