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工艺指南”。任何工匠,只要严格按照辑要的要求操作,即使不明白深层次的原理,也能大幅度提升其生产兵器的质量,造出远超以往制式装备的优良产品。
\n
当这套辑要的副本被快马送至咸阳,呈送御前,并分发给将作少府及相关机构时,再次引起了轰动。李斯等重臣翻阅着那图文并茂、条理清晰的简册,不得不感叹李默心思之缜密,做事之老道。这既满足了朝廷推广技术、提升整体军备水平的要求,又巧妙地保住了最核心的技术优势,维持了北疆工曹府和其本人的不可替代性。
\n
嬴政阅后,良久,对左右叹道:“李默此子,不仅精于技,更善于谋。如此,朕可无忧矣。”
\n
技术的有限扩散,如同投入池水的石子,涟漪开始向帝国各处军工体系蔓延。将作少府和一些大型军工作坊,开始尝试按照《辑要》的方法改进工艺,虽然受限于材料和生产条件,无法完全达到北疆工曹府的水平,但兵器的质量确实得到了普遍提升。李默的“技术权威”形象,也随之深入人心。
\n
就在李默忙于工曹府内部建设和应对朝廷要求之际,蒙恬的使者带来了新的军令和情报。
\n
由于头狼被斩,内部纷争不休,加之对秦军新式装备和“雷巫”的恐惧,残余的黑山戎各部已然胆寒,纷纷遣使至九原乞降,表示愿意内附,成为大秦的属民,为帝国戍守边陲。蒙恬鉴于北疆大局,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将其部分青壮编入“义从胡骑”,家属则安置在指定区域。困扰北疆多年的黑山戎之患,竟以这样一种方式,暂时画上了**。
\n
这个消息让李默也松了口气,至少侧翼暂时安稳了。
\n
然而,军令的后半部分则指向了北方那片更广袤的草原——匈奴。
\n
“据探,匈奴单于头曼,整合诸部,蠢蠢欲动。今岁秋高马肥之际,恐有大举南下之意。”蒙恬在军令中写道,“工曹府所产新械,于克制匈奴骑射,至关重要。望李曹丞加紧督造,优先装备前线斥候与精锐骑卒。另,大将军府欲于两月后,举行全军大校,检验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