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和俘虏的交流)。它超越了单纯的武器制造,上升到了军事工程体系和区域防御战略的层面。
\n
这,就是他准备献给蒙恬,进而可能上达天听的“投名状”和“护身符”。
\n
完成草图后,李默并未停歇。他知道,光有构想还不够,需要有能吸引眼球、证明其体系威力的“亮点”。他将目光投向了改进型秦弩的最终定型版。
\n
他集中了匠作营最好的资源,亲自监督,采用目前能达到的最高工艺标准,打造了三具“样板弩”。这三具弩,不仅包含了之前所有的改进(优化箭镞、润滑弩机、校准望山),他还耗费了150点积分,兑换了【简易复合弓臂结构原理】,指导工匠尝试在弩臂中加入了牛筋、竹片等材料,以有限的提升其蓄能能力和使用寿命。同时,他改进了箭矢的尾羽粘贴工艺,使其飞行更稳定。
\n
虽然受限于材料和技术,这“样板弩”的性能提升并非颠覆性的,大约比制式秦弩提升了百分之十五到二十的射程、精度和耐用性,但这已经是现有条件下能做到的极致,并且其制作工艺代表了匠作营目前的最高水平。
\n
准备好这一切后,李默通过程椽的渠道,向蒙恬呈送了一份详细的报告,附上了那份精心绘制的《北疆防御体系构想图》和三具“样板弩”,并请求当面向大将军阐述其构想。
\n
数日后,蒙恬的召见令抵达匠作营。
\n
九原郡,大将军府。
\n
气氛比上一次更加庄重。不仅蒙恬在座,还有几名北疆军团的高级将领和幕僚。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殿中那个年轻的匠作营候身上。
\n
李默不慌不忙,先命人呈上三具“样板弩”,由军士当场试射。改进后的性能数据摆在眼前,尤其是那相对稳定的精度和略有提升的射程,让在座的将领们纷纷点头,露出感兴趣的神色。这证明李默并非空谈,其管理的匠作营确实具备提升军备质量的能力。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