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科举总算是全部考完了,接下来可以真正的放松了。
……
士子们是放松了,读卷官们则是忙碌了起来。
从殿试考完到放榜只有三天时间,因此时间还是比较紧张的。
好在殿试的试卷不用糊名和誊录,算是节约了一部分时间。
此次读卷官一共十三人。
由六部尚书,五位阁老外加翰林院、詹事府德高望重之臣充任。
读卷在文华殿进行。
十三人每人一个独立案桌,内廷太监将答卷平均分发下去。
读卷官将分给自己的所有试卷看一遍后,在认为优秀的试卷上做出标记。
最优的卷子标记为圈,次优的卷子标记为尖。
中等的卷子标记为点,较差的卷子标记为直。
最差的卷子就直接画个叉。
所有文章看完后,就按顺序传递给下一位读卷官。
如此循环,直至每份试卷都经过所有读卷官之手。
这样就能确保每份试卷都能得到审阅,公平公正,避免一人的喜好决定考上命运。
所有文章读完后,根据卷子上的圆圈多少,选出前十名卷子。
然后所有读卷官再共同审核这前十名的卷子是否有争议,如果没有争议,才会送给皇上。
由皇上点出前十名。
这样的读卷规则从前朝就存在,到了大景朝也没有多少改变。
按理说,经过这么多重要官员选出来的试卷,必定不会埋没好的文章。
但实际操作上并不是这样。
特别是如今党争的情况下,你清流要圈的文字,我温党就是给你画个点。
你温党觉得好的文章,我清流就是要给你打个叉。
原本大景朝是十二人阅卷,于是就会出现一张试卷上六个圈,六个叉的情况。
于是又多增加一人,变成了十三人。
当然读卷官也有中立的,这个时候两边都不好得罪,就只能打个中等成绩。
此刻文华殿内,烛火通明。
所有读卷官都翻看着分给他们的卷子,气氛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
次辅温知行眼睛微微眯了起来。
也不知道内廷太监是故意还是无意,分给他的答卷中,最上面一份便是李钰的。
看到这个名字,温知行眼皮便跳了跳,脑中浮现出李钰当庭怼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