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最后一刻,谁又愿意为他人俯首?总要拼一把。
只离开前,荀彧终究还是婉拒绝了自家主公再次相赠的药茶,以及一小盒香料。
咳,其实说句实话,作为颍川大族,荀家旁的不说,家底儿终归还是有些的。
主公,唉!还是莫要再过破费了。毕竟如今这些东西,涨得可不止一倍之数了!
其实某种程度上,对方确实是猜对了。
不愧是传闻中的枭雄,都这把年纪了,竟还能有如今这般魄力。察觉到对方的动作,安宁心下忍不住默默赞了一把。
不过很快,她便没功夫想这些了。正被人诸般惦记的安宁这会儿在干嘛?
答案自然是准备科考。
是的,科考,趁着如今新朝初建的大好日子,选拔人才自然也要提上日程。
虽说这些年,因着各地一些工坊的建立,对识文者多多少少有了些要求。各地县学甚至府学也陆续开了不少。
识字念书,甚至习武从军才能有好前程,好未来已然在某种程度上深入人心,各地还真涌现过一波小天才,但是……
安宁心道,这还远远不够!
除去早前跟随她,由她亲自培养的那一部分人,于大多数人而,还远远不够。
只有真正看到了登天之梯,看到了切切实实的利益好处,于劝学一道方能确切的实施下去。
何况科举,某种程度上对统治的稳固性也是有不小帮助的。
人心总归是不足的,满足基础温饱的同时,底层人,只有真正看到了上升渠道,哪怕万中之一,整个体系才会真正安稳。
好吧,还有一个重要的现实原因,新朝初立,她,现在手上确实还蛮缺人才的!
总之,忙忙碌碌间,安宁这个熙宁帝正式登基的头一个月,关于正式开科取士的政令,以及科举形势便伴随着大街小巷的报纸出现在各大官学甚至各类邸报之中。
而距离这一日,自踏入曲县那一刻起,她已经足足准备了将近二十年。
鉴于如今寒门中读书人数,或者说整个体系下北方读书人数都并不算多。外加初次实验,未免整体过程过于繁杂,安宁此次采用的是类似宋朝体系下的科举制度。
由下面各州府组织的解试,再由中央朝廷组织的省试,殿试。
除去常有的进士科外,武举,数算科亦属其中。
万事开头难,第一次再是准备充分,可惜各种繁杂事,甚至意外也着实不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