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臣所忧者,非流言本身。”
\n
“陛下,太子殿下之变化,臣亦深感欣慰。开放东宫,纳谏勤学,此皆储君应有之义。然动静过大,易启纷争,亦易使小人窥伺,借机生事。臣仍以为,储君之道,贵在沉潜,动静之间,需有法度。”
\n
“储君乃国之根本,需经历练,方能承社稷之重。”
\n
“臣以为,当让太子殿下更多参与机要,处理更为繁难之政务,譬如……西州徙民具体方略之细化,或与户部、兵部协同研讨边镇粮饷调配之优化。如此,方能更快提升其治国理政之能。”
\n
他这番话,既肯定了太子可能的进步,也再次强调了“静”的重要性。
\n
将太子的主要精力放在朝政之上,不去纠结于流言蜚语这种小道之上。
\n
也隐隐呼应了之前魏征的劝谏,但语气比魏征在东宫时委婉了许多,更侧重于提醒陛下注意规范和界限。
\n
李世民听完几位重臣的意见,脸上依旧看不出什么表情,只是微微颔首,仿佛只是听了一场寻常的讨论。
\n
“诸卿所言,皆有道理。”
\n
他平淡地总结了一句,随即话锋一转,仿佛刚才的讨论只是闲篇,此刻才进入正题。
\n
“太子年岁渐长,贞观以来,朕亦常思量使其历练政事。按制,朕离京或染恙时,太子当于东宫显德殿听政,监国理事。然近年来,朕体尚安,亦少远行,此制渐弛。”
\n
他目光扫过众人,语气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n
“今太子既显进益,朕意,自即日起,恢复太子五日一听政之制。凡常朝政务,由三省汇总摘要,紧要者直呈朕前,寻常事务及部分可议之题,皆送东宫。太子可于显德殿召东宫属官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