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富庶城镇接连陷落,美丽的江南水乡陷入战火浩劫。
坏消息一个接一个,山河破碎,人心惶惶。
在这个万马齐喑、一片悲观的时刻,坚守金陵的老唐和方默,尤其是屡创战绩的方默及其69军,俨然成为了全国抵抗意志的旗帜。
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金陵。
全国的百姓,用他们最朴素的方式表达着支持。
报纸上呼吁募捐的启事下,捐款者如潮水般涌来。
人们拿出积攒的大洋、甚至变卖金银首饰,指明要捐给“69军”。
“我这根金簪子,给方将军的部队买子弹。”
“我家娃要去当兵,就问能不能去69军打鬼子。”
无数的青年学子、工人农民,怀着保家卫国的热血,纷纷报名参军。
而“69军”和“方默”这个名字,成为了他们最向往的归宿。
方默,这个名字,在37年的寒冬里,如同一团火焰,照亮了无数大夏人心中那片被阴霾笼罩的天空。
他承载的,不仅是守住金陵的希望,更是这个古老民族不屈的脊梁。
-----
12月18日上午,金陵南线战场,终于传来了不同以往的动静。
鬼子最为凶悍的第6师团(熊本师团),在师团长谷寿夫的严令下,集中了所有能调动的兵力,对已是焦土的雨花台发起了孤注一掷的总攻。
数十门75mm野炮和山炮进行了长达半小时的急促猛烈炮击,炮弹如同冰雹般砸向雨花台守军阵地,将本就残破的工事再次犁了一遍。
炮火刚一延伸,密密麻麻的鬼子步兵,在军官声嘶力竭的嚎叫和明晃晃军刀的驱赶下,如同决堤的潮水,一波接一波地涌向山坡。
守备雨花台的是88师的精锐部队,尽管工事大多被毁,伤亡惨重,但他们依托弹坑、断壁残垣,进行了极其顽强的抵抗。
“打,给老子狠狠地打。”一名连长嗓子已经喊哑,抱着轻机枪猛烈扫射。
手榴弹成群地投向鬼子密集队形,爆炸声和鬼子的惨叫声不绝于耳。
鬼子依仗着绝对的兵力和火力优势,不计伤亡地猛冲。山坡上,土黄色的尸体层层叠叠,几乎铺满了每一寸土地。
但后面的鬼子依旧踩着同伴的尸体,嚎叫着向上冲。
战至中午时分,雨花台主阵地多处被突破,守军官兵血战到底,伤亡殆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