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的发展,会提升亩产,从现在的两石提升到三石、五石、甚至更高,
加上土地不允许买卖、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等政令之下,人地矛盾会得到的极大的缓解。
技术的提升之下,大明会更加的繁荣,哪怕是这个国家无比的强大,一定会引起周边国家的觊觎,军队的实战是不可能缺少的。
现在大明是军政分离,削减军费这种事情几乎不可能发生,技术的提升,会有越来越多的强大火器出现,这就与矛盾形成了循环。
至于说官僚体系、后继者能力不足这些问题也不是什么大问题,选拔人才的机制是全新的,人才大量涌出,总会出现如张居正等这样的能臣干吏。
后继者只要不自已作死,那就不可能出大乱子。
但是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皇帝能继续在位三四十年的基础之上,能将现有的制度和科教兴国的策略彻底的实施下去。
深度执行四十年后,已经与各行各业深度的绑定,牵一发而动全身,哪怕是后继之君想要改上一改,都几乎不可能。
到那个时候,哪怕是后继之君能力平庸一些,只要他还想当皇帝,就不可能自已作死的。
科教兴国的国策能不能完全走出盛世悖论的历史规律他不清楚,但他能肯定一定会缓解、延迟或改变衰落的模式。
而且即便是改朝换代,华夏依旧能快速屹立在世界之巅,这就足够了。
如果崇祯知道袁可立现在的想法,他一定会告诉他衰落是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的系统故障。
科教兴国的道路只能是建立在现代政治制度、经济基础和公民社会之上的产物。
所以他从登基之时便已经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或许现在还不完善,但他还有数十年的时间来调整。
“袁爱卿,第二件事儿!”
崇祯手指无意识的敲打着扶手:“郑芝龙远征海外立下如此大功,总不能一道圣旨嘉奖就这么算了吧!”
袁可立眉头跳了一下,立刻就明白了皇帝的意思。
郑芝龙已经是军机大臣了,在军方权力方面可谓是大明绝对的前五,抛开忠贞侯秦良玉和英国公张维贤外,也唯有洪承畴的战功能与之匹敌。
“陛下的意思是要封爵?”
说完后思索了几息后再次出声道:“崇祯二年,大明虽然日子稍微好过一些了,北部有建奴、草原诸部,西南安奢未平,东南沿海倭寇袭扰,西北又开始大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