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一些答案。
大明不是没有出现人才,也有,诸如王徵、徐光启、李时珍、赵士桢等等,我们的是经验性成就,缺乏对内在原理和规律的数学化、理论化探索,
而欧洲恰恰与我们相反,他们向我们接示了‘是什么’,而后又解释了‘为什么’。
从不明觉厉或者说感觉、经验转变成了系统的方法。
为什么大明没有出现这些人才,因素有很多,诸如教育理念、生活环境等等。
既然我们现在已经落后,且现在我们已经有能力的时候,一定要加速发展。
最好的办法就是吸纳海外诸国的人才,让他们为我们所用;”
静!
无比的安静!
毕自严看着袁可立眼中满是震撼之色,因为说的这些他只是听过其中几个;
李若涟也满是诧异,因为这些情报都是锦衣卫负责收集、整理的,他没有想到身为内阁大臣的袁可立竟然会在百忙之中阅读这些著作;
徐光启、毕懋康、孙元化等几个接触西方学问的几人面色激动,在他们眼中中西方的学问并没有高下之分,但若是让他们选择研究,他们会毫无疑问的选择西方。
礼部尚书刘宗周则是面色复杂,他是大明主官教育的最高负责人,自幼读圣贤书,一步步科举走到现在这个地位的。
现在要接受西学,他就有些难以接受了,但他知道,既然皇帝叫他们来那么此事儿就算是基本定下来了,且没有更改的余地了。
崇祯的神色就复杂了许多,震惊、诧异、欣慰等神色在眼中流转;
他的震惊和毕自严、李若涟两人一样,欣慰的是袁可立对技术的思索和人才的重视,诧异的则是袁可立提出的吸纳的方法。
好一会儿后,工部尚书范景文沉声道:“袁阁老,您的这个想法很好,算是釜底抽薪了,
没有技术性人才,他们想发展都发展不起来,最后与我们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但问题是他们会来吗?”
“如果说在郑芝龙实施七心策略之前,我们可能很难吸纳,原因有三。”
袁可立说完后在白纸上写下了三个词,随即解释道:“一是适应,要离开出生地六七万里地,到一个与自已国家完全不相同的地方生活,
饮食、生活习惯等等完全不同,能不能适应是未知的;
二是距离问题,隔着六七万里地,若是没有蒸汽机商船,顺利的话至少得一年以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