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实国库,提升军事实力,土木堡之变不一定会发生。
即便是发生了,那充实的国库也会避免了大明中后期的财政危机,延长大明的灭亡的时间;
或许与海外的交流中,获得火绳枪、造船术、天文知识,提升国力;
也或许沿海士绅、商人、宦官的海贸集团与传统的陆地农业集团之间的矛盾会空前激化,加剧朝政的动荡,让北部敌人有可趁之机。
又或许与西班牙等国直接撞上,北方边防和南方海洋两条战线作战,压力巨大,导致大明崩溃。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大量白银的流入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社会矛盾加剧。
改制税收从实物调整成银物八二分、创建皇家银行发行大明汇票、发展手工业增加出口、废除路引让百姓流动范围增加、三大运河、禁止商人携带大量白银入境等等。
目的就是控制白银的总量、丰富货物、稳定整体的流通速度,防止或者说减缓通货膨胀。
之前错过的大航海时代,如今随着郑芝龙南海舰队覆灭了他们本土舰队后已经连本带利的拿回来了。
“毕尚书,你总结很好,那么问题来了,西班牙是正德六年占领了马六甲海峡的,然后持续向东推进,重点开发吕宋,
吕宋离着大明这么近,大明物资丰富,他们为什么没能殖民我们?”
“这个……西班牙等国商人说很多人说因为他们发现贸易的利润远高于征服大明的利益,丝绸、瓷器、茶叶等等在欧洲、美洲、非洲等卖出天价。
但我觉得这都是扯淡的,正德十六年、嘉靖元年的屯门之战、西草湾之战以及前年的安南九大势力进攻大明的战争,就足以说明他们不是不想占领我们,而是根本就打不过。
贸易利润高于征服利润的都是他们打不过我们用来安抚国内势力和民众以及让我们放松的借口而已。”
说到这里,毕自严突然停了下来,眼中闪过了一丝丝的明悟之色。
他明白了袁可立问这么多问题背后的深层次意义,也明白了袁可立所说的第三手准备是什么了。
西班牙等国打不过大明,因素有很多。
但他们为什么能殖民或者说控制着同样人口众多的印度半岛南部呢?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明也有诸多战船,也有诸多火器,例如本土的将军炮、三眼铳、火龙出水、神火飞鸦、烟砖、火砖等,以及引进仿制的佛朗机炮、火绳枪等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