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家认同这个制度,随后,我们再想办法让天下百姓学文识字,然后再加入朝堂之中,从而削弱世家力量。”赵惊鸿道。
扶苏闻不由得一阵蹙眉。
嬴政也微微摇头。
范增忍不住开口道:“赵将军,想要让百姓学文识字何其困难,书籍价值连城,想要达到这种地步,怕是难之又难!”
赵惊鸿微微一笑,看向扶苏,问:“扶苏,还记得当初我跟你说过,待你登基之时,我会送你一份大礼吗?”
“自然记得!”扶苏眼前一亮,期待地看向赵惊鸿,“大哥,是何等大礼?”
他知道,赵惊鸿才学惊人,所做出的哪一件事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
能够让赵惊鸿说是大礼的东西,绝对不凡!
更何况,这是为了庆祝他登基的礼品,应该更为珍贵。
他觉得,这东西,应该并非什么物品,而是对他极为有益,甚至对大秦极为有用的东西。
众人纷纷期待地看向赵惊鸿。
因为他们也跟扶苏想的差不多,觉得能让赵惊鸿拿出来的东西,绝对不是简单物品。
就连嬴政也很好奇。
赵惊鸿看了众人一眼,神秘一笑,缓缓走了几步,背对众人,询问道:“诸位,你们可知,一根竹简上,可书写几个字吗?”
范增立即回答:“寻常竹简,一根可写二十字左右,若有特殊要求,最多可写四十字。”
赵惊鸿点头,“一份道德经,需要多少根竹简?”
范增想了想,“最少也需要二百余根。”
“那就按照二百根来算,一根竹简约莫多重?”赵惊鸿问。
范增道:“一根约莫二两重,按照两百根来计算,约莫就是二十五斤左右。(秦朝一斤等于16两)”
赵惊鸿点头,“那么一份道德经,就需要二十五斤的竹简,不管是储存还是移动,都多为不变,而且摘抄有难度。”
“可以换成缣帛。”扶苏道:“缣帛更为轻便,缣帛可大可小,记录文字较多。”
赵惊鸿一阵摇头,看向范增,“范老先生,缣帛价值几许?”
范增蹙眉,“缣帛极为昂贵,自古以来,便有布帛换粮的惯例,细绢三十三制抵一百乘兵车一晚花费;如果用粮食来置换,大概需要20石粮食左右。”
赵惊鸿点头,“如此,百姓吃饱饭还都成问题,哪里有钱来买缣帛?”
扶苏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