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究是为国选才,殊途同归罢了。”
面对许敬宗的惋惜,李想的目光却看得更远,心态也更为平和。
万事开头难,后面总会好的。
……
与李想一番长谈之后,狄仁杰身上那股少年得志的锐气仿佛被彻底磨平,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沉稳。
进士状元的头衔又能如何?
他深刻地认识到,在朝堂这盘大棋上,一步走错,便可能满盘皆输。
自己年仅十三,阅历尚浅,若是有心人设下圈套,断送的将是整个仕途。
思来想去,还是先在翰林院这个清净之地韬光养晦几年,静心观察大唐这架庞大机器的运转方式,才是上上之策。
……
书房内,武媚娘为李想的茶杯续上新水,动作轻柔地在他身旁坐下。
李想正有条不紊地整理着书稿,这是他每隔一段时间的习惯,将脑中那些不属于这个时代的知识,转化为大唐能够理解的文字。
这些凝聚着心血的书籍,是观狮山书院最核心的宝藏,秘不示人。
“王爷,怀英年纪尚轻,您就让他踏入仕途,还特意为他弄出个翰林院,就不担心这般栽培反而会折损了这棵好苗子?”
武媚娘轻声问道。
“翰林院的设立,并非完全是为怀英一人,而是时势所需。”
李想放下笔,“大唐需要这样一个机构来储备和培养人才。从更深远的层面看,它的存在,是为了巩固科举的根基。”
自古便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说法,但这背后是读书人享有的免税特权和入仕为官的捷径。
李想却不打算走这条老路。
“我不赞成给读书人免税的特权。如今大唐的读书人越来越多,一旦开了这个口子,日后必成国之巨患,税收根基都会动摇。”
“但另一条路,也就是为他们提供更多成为官员的机会,我却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武媚娘的眼眸中泛起笑意。
任何能增强李想声望与影响力的举措,都让她发自内心地感到愉悦。
近来,李想让她接触了燕王府锦衣卫的一些事务,这让她对整个天下的格局有了远超从前的认知。
她不再仅仅担忧燕王府的安危,而是开始谋划如何让燕王府的地位坚如磐石。
当然,在她心中,最稳固的基石,莫过于让燕王府的主人坐上那个至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