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模样,一位少年模样。
观其容貌:三中年者,面淡金,三络长髯,目含倦星,眼角风霜;一少年约十五六岁,唇红齿白,双髻垂,眉间常凝忧色,此令李修安忽忆起东都初遇守明之状。
四道见李修安到来,疾趋稽首。
师兄道:“这便是你们要找的青阳师弟。”
见了救命恩人,四位道人颇为激动,皆忍不住一阵垂泪,纷纷跪倒,深深感激道:“蒙真人搭救,恩同再造,无以为报,伏惟三叩!”
言罢,纷纷俯拜即首,李修安急叫他四人起来,道:“且不说尔等与我皆同道之人,修道之人又岂有见死不救之理,无需多谢,快快请起!”
然他四人哪肯起身,连连磕头,李修安无奈,只得一一將他们扶起。
他四人一边抹泪一边说著感激的话。
李修安请其就座,己亦陪坐,见四人气色渐復,温言问道:“诸位原系何处修道?”
最年长之道人揖答:“贫道与身旁二位师弟本居本钵国苍云观。前岁国中生变,师尊出云道人投河自尽,同门或改投他派,或还俗归尘。吾等不忍基业尽弃,亦觉留之无益,遂离本钵。商议间,五位师兄东去,我等三人西行。”
“途经祭赛国,见君臣昏,知其並非善地,非可久留;继续西行,径过火焰山,那地酷热难当,草木不生,诚非好处,又经女儿国,闻国中无男,男女有別,故又未敢入。最终迤逾至连襟山,见有道观,不察有异,遂投宿歇脚,岂料一朝误入魔窟矣!”
言至此,三中年道士復掩面泣下,唯有那少年道士默然垂首。
原来那少年与他三人並非一起,不是同一观的道士。
闻此,李修安颇为异,这本钵国李修安记得前番观音菩萨提到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