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明白它和现在继电器控制的根本区别。”
“现在的机械程序,就像是写好的一本乐谱,生产线按照乐谱演奏,从头到尾,一个音符都不会错,但它也只会演奏这一首曲子。如果我们要换一首,比如从生产茶杯切换到生产盘子,就需要停机,由技术工人费大量时间去调整机械结构、更换模具、重设继电器逻辑,费时费力,而且容易出错。”
这个比喻十分生动,姜部长和郑国维都听得连连点头。
“而计算机控制系统,则相当于一位经验丰富的指挥家,他手里有无数的乐谱。”
李峰的眼睛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仿佛他已经看到了那个未来。
“我们只需要将生产不同产品的参数,比如泥胚的厚度、旋转的速度、干燥的温度和时间、釉料的配比等等,全部编成不同的程序,存入计算机。”
“当我们需要更换产品时,操作员不再需要去拧螺丝、换齿轮,他只需要在控制室里,敲几下键盘,选择‘盘子’的生产程序,点击运行”。
“中央计算机会立刻向生产线上每一个节点的控制器发出指令”。
“传送带的速度会自动调整,机械臂的抓取角度和力度会瞬间改变,干燥窑的温度曲线会按照新程序开始升温……可能也就是几分钟的时间,整条生产线就能无缝切换,开始生产全新的产品。”
“这,就是柔性生产。”
“不仅如此,”李峰顿了顿,抛出了一个更具冲击力的概念,“计算机还能做得更多。我们可以在每个关键节点安装传感器,实时收集生产数据,比如产品的合格率、设备的耗电量、原料的损耗率等等。这些海量的数据汇集到计算机里,系统可以通过算法进行分析,找出最优的生产参数组合。”
“它会告诉我们,是不是把窑温再提高两度,合格率就能上升百分之零点一?是不是把搅拌泥浆的时间缩短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