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夜头,老街灯火通明,梧桐树荫下,露天书店木架摆得满满当当,空气里飘着咖啡同旧书墨香。我和颖颖刚逛完夜市,手里拎着刚买的烤玉米棒,烫得指尖发麻,甜香鑽进鼻孔。她步子轻快,像夜色里一抹灵动的光。抖音上「初夏夜游」话题破亿。
最近被一个导致系统宕机的严重Bu困扰得焦头烂额。这个Bu源于大型语言模型的部署和训练过程中的不稳定性:我们在尝试将一个大型语言模型集成到公司的智能客服系统中时,训练数据集的偏差导致了模型的过拟合,进而在生產环境中引发服务器频繁崩溃。三天两头,系统就宕机,技术团队不得不加班到凌晨,我的手机屏幕上充斥着报错日志和警报通知。更棘手的是跨部门协作的难题——营销部门坚持要求快速迭代以满足市场
deadline,而技术团队则强调模型训练的准确性需要更多时间调试。我们在会议室里争论不休,我作为部门经理,夹在中间,像一名疲于奔命的救火队员,一方面安抚產品方的紧迫感,一方面协调开发资源,最终导致进度一拖再拖。这种技术与业务的张力,不仅消耗了我的精力,还让我对部门管理的挑战產生隐隐的焦虑。
与此同时,颖颖的工作也面临严峻挑战。她负责的一个创意策划项目卡壳了,主要原因是客户的反復刁难。她需独立构思并迭代视觉方案,从草图到最终渲染,确保创意元素与品牌叙事高度契合。然而,客户方对她的初步设计提出诸多苛刻要求,一方面指责视觉元素不够「创新且具衝击力」,另一方面又坚持预算限制内不得引入额外资源,导致她不得不反復修改设计稿件,直至深夜。
每当她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我都能从她眼底那逐渐黯淡的活力中读出内心的煎熬。这种角色调整——从早期更侧重协调的辅助职能,转向直接面对客户反馈的核心创意输出——虽提升了她的专业影响力,却也加剧了工作压力,仿佛将她置于创意与商业需求的永恆拉锯中。生活的压力仿佛是永恆的枷锁,只有偶尔的放纵才能短暂点亮这黑暗,但那光亮往往在瞬间消逝无踪,留下的只有更深的疲惫。
儘管如此,我们仍试图在琐碎的日常中寻找慰藉。颖颖不太会做饭,家里饭菜都我来弄,她笑讲我厨艺比她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