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制作团队、以及无孔不入的媒体记者。空气里弥漫着香水、发胶、电子设备散热以及一种名为“野心”的易燃气体。
一辆黑色的豪华悬浮车悄无声息地滑入专用通道,避开外围粉丝的狂热围堵,停在录制大楼的入口处。车门升起,纪连淮迈步下车。
她穿着一身剪裁利落的定制西装,妆容精致却不张扬,眼神平静地扫过眼前这片沸腾的场域。与《红妆夜行》时期沉浸于民国悲情的状态不同,此刻的她,更像是一位即将踏入战场的观察者,带着一丝审慎的疏离感。接受《星光制造营》的导师邀约,是经纪人林蒙和团队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战略决定。
一方面,这能极大提升她在主流年轻观众中的曝光度和影响力,为工作室后续发展铺路;另一方面,郁尧和王越泽也认为,接触这种高度数据化、资本密集的娱乐圈核心地带,或许能更深入地了解这个时代“意识”与“能量”的新型聚合方式,为“星火倡议”积累更多潜在情报。
“连淮老师,这边请。”节目组派来的执行导演热情地迎上来,脸上是行业标准的、略带疲惫的笑容。一行人穿过忙碌的走廊,走向导师休息室。沿途随处可见扛着器材飞奔的工作人员、对着镜子最后调整妆容的年轻练习生、以及墙壁上实时滚动着选手网络人气排名的巨大光屏。整个空间像一台精密而高速运转的机器,每一个齿轮都绷紧到了极致。
纪连淮微微颔首,保持着得体的微笑,内心却已悄然开启感知的雷达。她的共情能力如同轻柔的触角,延伸出去,捕捉着周围环境的“情绪底色”。果然,如预想中的一样,这里充斥着强烈的、混合的欲望波动:练习生们对成名渴望的焦灼、对淘汰恐惧的不安;工作人员疲于奔命的麻木与压力;还有某种无处不在的、由资本和流量构筑起来的、冰冷而强大的掌控力。这是一种喧嚣的、现代化的“场”,与“海棠院”那种历史沉淀的悲怨截然不同,但其中的压抑感,却同样真实。
进入宽敞的导师休息室,另外几位导师已经到场。有歌坛常青树天后级人物,有以毒舌点评著称的知名舞者,还有一位近期因爆款剧大热的新生代流量小生。大家互相寒暄,气氛看似融洽,但纪连淮能感觉到彼此之间微妙的竞争与试探。在这个一切以数据说话的舞台,导师自身的表现和话题度,也同样被放在显微镜下审视。
“连淮第一次参加这类节目吧?”天后老师笑着问,语气温和。
“是的,向前辈们学习。”纪连淮谦逊回应,目光扫过休息室里巨大的实时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