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细节含糊,且要求签署极其严苛的保密协议,让他心生疑虑而婉拒了。
冰见薰敏锐地将这一信息与“未来意识研究中心”联系起来,怀疑这是“遗物会”试图在正统学术界寻找突破口和“白手套”的又一次尝试。
敌人果然没有消失,而是换上了西装革履,试图在理念和学术的战场上,进行一场更加隐蔽的争夺。
“看来,我们的‘星火倡议’,正好撞在了枪口上。”西园寺导演在核心团队会议上沉声道,“这是一场关于未来话语权的争夺。谁先建立起被广泛接受的伦理框架,谁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遏制危险技术的滥用。我们必须加快速度,抢在他们之前,赢得更多关键人物的支持。”
压力之下,团队加快了步伐。纪怜淮也在一次小范围的、绝对可信的学者闭门交流会上,首次非正式地阐述了“星火倡议”的初步构想。她没有提及任何背后的风波,而是完全从《星骸之语》引发的思考出发,谈到了艺术创作对科技伦理的启示,以及建立跨学科对话平台的迫切性。
她的发真诚而富有感染力,结合她自身的明星影响力和对角色的深刻理解,赢得了在场学者的高度认同和浓厚兴趣。
这次成功的交流,给团队注入了强心剂。然而,就在会议结束后不久,纪怜淮收到了一份匿名送达的快递。里面没有恐吓信,也没有可疑物品,只有一本装帧精美的、关于古代神秘主义与现代物理学对话的学术著作。
书的扉页上,用优雅的字体手写着一行字:“仰望星空者,亦当警惕脚下的阴影。愿交流之路,通往光明而非迷失。——一位关注者”
字迹无法追踪,寄件人信息空白。这本书本身的内容并无不妥,甚至与“星火倡议”探讨的方向有部分契合。但这突如其来的“赠礼”和那句意有所指的赠,却让纪怜淮感到一股寒意。这不像威胁,更像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提醒,或者说,示威。对方清楚地知道她的动向,甚至可能窥见了“星火倡议”的雏形。
“哼,装神弄鬼。”幽稷在感知到这本书和赠后,不屑地评价道,“字里行间透着一股自以为是的酸腐气。看来那边的‘文明人’,也开始玩这种心理暗示的小把戏了。不过,手段比之前那些直接动手的蠢货,倒是‘优雅’了点。”
“他们这是在告诉我们,他们知道我们在做什么吗?”纪怜淮问。
“大概率是。”幽稷的意念带着洞察的冷静,“这是一种姿态。意思是,‘我们看到你们了,游戏换了个玩法,我们奉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