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地内部,一场悄无声息但极其严格的审查工作随即展开。山田主管与郁尧派来的安全专家合作,对基地所有工作人员,特别是能接触到核心排练区域和网络系统的技术人员,进行了新一轮的背景核查和行踪分析。重点排查对象是那些在几次“意外”发生时,有权限或机会接触相关系统的人员。
审查过程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紧张气氛。基地内部开始流传关于“内鬼”的猜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受到了考验。西园寺导演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情绪,他在一次团队会议上明确表示:“怀疑和猜忌会腐蚀我们的创造力。安全审查是必要的,但我们要相信绝大多数同事是专业和可靠的。我们的共同目标是完成这部作品。”他的话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军心,但阴影已然投下。
与此同时,王越泽对捕获的攻击代码和那张神秘图像的分析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发现,攻击代码中使用了一种非常罕见的加密算法,这种算法与五年前一起未公开的、针对某星际考古数据库的高级网络攻击事件中使用的技术有高度相似性。而那幅图像经过增强和反向搜索后,虽然无法定位具体拍摄地,但图像中石刻的某些纹样特征,与基石厅档案库中标记为“已失踪”的一件来自牧夫座星域的古代文物碎片记录吻合。这件文物正是在五年前那起网络攻击事件后不久失踪的。
这些发现将“遗物会”与更早的、针对考古资源的犯罪活动联系起来,表明他们是一个有着更长历史、更严密组织的团体,而不仅仅是对《星骸之语》项目临时起意。郁尧将这一情报同步给了星际刑警组织相关部门。
另一方面,纪怜淮在相对安全的虚拟排练环境中,继续深化对“星”的塑造。没有了物理设备的潜在威胁,她更能专注于挖掘角色的内心世界。西园寺导演引导她探索“星”在孤独探索中产生的哲学思辨——关于文明的意义、记忆的传承、个体在宏大宇宙中的位置。这些讨论提升了表演的思想深度。纪怜淮开始尝试在表演中融入更多细微的层次,比如在“星”面对浩瀚星海时,眼神中不仅要有孤独和敬畏,还要有一丝对生命联结的微弱渴望,哪怕这种渴望被她用理性的外壳紧紧包裹。
徐觅则与摄影、美术团队利用虚拟制片系统的优势,预先模拟和调整了大量复杂镜头的构图和光影效果。他们发现,在虚拟环境中可以更自由地尝试各种大胆的视觉风格,比如用极简的光影对比来表现“星”内心的孤寂,或用扭曲的动态投影来外化记忆入侵时的心理错乱感。这些探索为影片的最终视觉呈现提供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