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的。
\n
这样下次还好继续让他帮忙,说不准,自己还能从那个时代点儿瓷器回来,再让李雪直接出手也好办事。
\n
最后李雪也没有说收,但是陈晓克意思已经表达到了。
\n
他要是一天不收,陈晓克明白再发一次。
\n
……
\n
接下来怀揣着换来的二十八万元现代人民币,陈晓克感觉底气足了很多。他立刻通过王工的同学联系上了珠三角那家兼具传统制造和3d打印能力的工厂,支付了定金,将五个关键零件的加工任务安排了下去。
\n
现代科技的高效让他暂时无需为样品本身担忧。
\n
他的全部精力,立刻转向了更为艰巨的任务:为1950年的那个机械厂,配备一套“符合时代身份”的机械加工设备。
\n
他牢记着那位“老人”的提醒——不能明显超越时代的科技。
\n
因此,他将目标锁定在了国产60年代甚至更早生产的“老古董”机床上。
\n
这些设备虽然在新中国工业化初期是先进代表,但其技术根源大多可追溯至苏联40-50年代的技术,而苏联技术又大量借鉴了欧美30年代的设计。这意味着,这套设备在1950年的南昌,既显得先进宝贵,又不会先进到令人无法理解、从而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n
他不再通过网络漫无目的地搜索,而是直接骑摩托车前往周边城市的旧工业区、废弃的国营老厂仓库,甚至专门寻找从事废旧机床回收的商人。
\n
他的要求非常具体:要老,要纯机械,要还能动,最好是上海机床厂、昆明机床厂、沈阳第一机床厂等老牌国企在六七十年代生产的经典型号。
\n
功夫不负有心人。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