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胤禛笑:“皇额娘放心,儿子虽然席地寝苫,但是姨母亲自找了皇贵太妃,给儿子那儿添了不少火盆,暖和着呢,再无风寒之虑。至于恭送皇考梓宫启行事,儿子却是一定要去的。当年曾祖母太皇太后发引,皇考亲自恭送。祖母皇太后发引时,皇考圣躬违和,兼有足疾,尚且亲送梓宫启行。儿子如今身体康健,又岂能安居宫中呢?”
所以不但要去,还得亲送梓宫至山陵。
太后面前雍正是这么说的,群臣劝阻时,他也是这么说的。
态度特别坚定,不允许任何人劝阻。
至此,他亲自送康熙往山陵的事情定了下来,太后迁宫的事情也定了下来。
一般来说,太后应居慈宁宫。
可当初太皇太后居慈宁,皇太后也就只好在宁寿宫落脚。先帝至孝,为了让嫡母住得舒心还特意翻建了宁寿宫。
这么些年来精心维护,使得宁寿宫在舒适性等上远超慈宁宫。
当然,帝后也表示,如今国库充裕。若母后选择慈宁宫的话,肯定也会按着您的意思好生修葺,达到您满意。
想起康熙临终那番训诫的太后连连摇头:“不必了,不必了,皇上跟皇后的孝心哀家领了。但国库虽丰盈,用银子地方也多。单那新疆与李氏之地,要好生治理起来就不知道得花多少银子。还有八旗生计、河道漕运、蒙古各部……”
一样样数过来,连她都不禁替大儿子愁得慌。
确实如淑宁所说,帝王虽好,但承担的压力、责任也不小。皇上才四十几岁的人,鬓边都微微见白,都不比五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