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一片原本闲置的宫苑被迅速改建,挂上了由纣王亲笔题写的“天工院”匾额。
\n
招贤的榜文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发往各大诸侯国和边陲重镇,榜文上不仅列出了农事、工匠、水利、医药等传统项目,还特别增加了“格物致知,能造利民奇器者”这一模糊而充满诱惑的条件。
\n
与此同时,苏妲己通过杜元铣和那个神秘的内侍渠道,开始将一些基础的、超越时代但又能被当下技术条件理解和实现的知识,进行整理和“翻译”。
\n
她借鉴现代项目管理经验,要求对招募来的人才进行分类管理,设立不同的“课题组”,并尝试建立简单的档案和绩效评估体系。她还特别强调“实践”和“成果转化”,要求研究必须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n
第一批应召而来的人,三教九流,应有尽有。有满脸风霜、善于培育稼穑的老农;有双手布满老茧、能打造精良器械的工匠;有自称能识百草、疗伤治病的游方郎中;甚至还有几个打扮奇特、言语晦涩、喜欢鼓捣些瓶瓶罐罐的“方士”。
\n
天工院初立,鱼龙混杂,难免有滥竽充数之辈。但在苏妲己的授意和杜元铣的严格筛考下,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开始脱颖而出。
\n
那个“龙尾车”项目被立为第一个重点攻关任务,由几名顶尖木匠和一位对水利颇有研究的老者负责,进展迅速。
\n
另有一个小组,开始根据苏妲己提供的模糊方向,尝试改进现有的纺织机械。还有一个小组,则专注于研究如何提高粮食产量,包括选种、施肥和轮作等。
\n
朝歌城外,第一批大规模种植的棉田迎来了丰收。洁白的棉絮再次覆盖田野,景象比去年杜元铣那小片试验田更为壮观。
\n
这一次,在“天工院”的协调和官府的保护下,收购工作井然有序。新的扎花机被研制出来,虽然效率远不及现代机械,但已比纯手工剥离棉籽快了数倍。
\n
棉布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