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外贸订单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不出三天就传遍了整个县城。染坊门口的石板路被踩得发亮,有来订布做新衣裳的,有来打听染布手艺的,还有县报社的记者扛着相机来采访,把苏青禾和她的染缸拍了个遍。
\n
“苏师傅,您这‘雨过天青’真是用晨露染的?”记者举着笔追问,笔记本上已经记了满满三页。
\n
苏青禾正在给染缸换水,闻言直起身:“是,晨露性子纯,泡出来的靛蓝草少了火气,颜色才清透。”她指了指院里的竹匾,“您看,这是刚收的靛蓝草,得先摊开晒足四十九天,这是老规矩。”
\n
记者边记边点头:“听说您还能染出月白、紫藤色?这些颜色都有什么讲究吗?”
\n
“讲究可多了。”刘桂兰端着茶水出来,笑着接过话,“月白得用井水浸,紫藤色要掺苏木,哪样都不能错。我们青禾这手艺,是打小从娘胎里带出来的灵气。”
\n
正说着,陆时衍骑着自行车停在门口,车后座捆着两大捆白棉布。他擦了把额头的汗,对苏青禾说:“供销社刚到的细棉布,我给你留了最好的一批,够应付外贸订单的头一批货了。”
\n
苏青禾赶紧迎上去:“陆同志,又让你费心了。”伸手去接棉布时,指尖不小心碰到他的手背,两人都像被烫了似的缩回手,苏青禾的脸颊腾地红了。
\n
记者眼尖,“咔嚓”一声按下快门,笑着说:“这张好,有生活气息。陆同志经常来帮忙?”
\n
陆时衍挠了挠头:“我在文化馆工作,帮着协调些材料供应,应该的。”他避开记者的目光,转向苏青禾,“周馆长让我问你,要不要申请个‘非遗传承人’的称号?市里最近在摸底,有了这称号,进货能走绿色通道。”
\n
苏青禾心里一动,这称号她听林老师傅提过,说是能让手艺受保护。可转念又怕手续太麻烦,正犹豫着,刘桂兰已经拍了板:“要!咋不要?咱们青禾的手艺就该受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