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夔州、和州,走了大半个中国。可不管到哪里,他都像在朗州一样,没认输,没消沉——因为他心里的那团火,从21岁中进士那天起,就没灭过。
\n
这场“幻灭”,到底教会了他什么?
\n
“永贞革新”失败后,很多人都替刘禹锡可惜:要是他没参与改革,凭着他的才华,肯定能当大官,过好日子。可刘禹锡从来没后悔过。
\n
后来他在《子刘子自传》里写:“贞元二十一年,德宗崩,顺宗即位,遂委政王叔文,而叔文引禹锡及柳宗元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他说起那段日子,没有抱怨,只有怀念——怀念那种“为了理想,拼尽全力”的时光。
\n
这场“幻灭”,没把他打垮,反而让他更懂人生了。以前的他,是个“热血青年”,觉得只要有理想,就能干成大事;后来的他,知道了“官场险恶”,知道了“理想有时候会输给现实”,他还是没放弃理想。
\n
他在贬谪路上写的诗,不再是年轻时那种“丈夫无特达”的激昂,多了点“沉舟侧畔千帆过”的豁达。
\n
21岁的刘禹锡,凭着才华和热血,走上了官场;33岁的刘禹锡,凭着理想和勇气,参与了改革;被贬后的刘禹锡,凭着坚韧和豁达,活成了“诗豪”。
\n
他的“永贞革新”虽然失败了,他的故事,却告诉我们:年轻时的理想,哪怕碎了,也不是白碎的——它会变成你心里的火,在你走夜路的时候,照亮你往前走的路。
\n
就像刘禹锡在朗州的那个晚上,蚊子嗡嗡叫,屋顶漏着雨,他还是点着灯,在纸上写着诗。他知道,这盏灯不熄,这枝笔不停,他的理想,就还在。\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