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说华山了,他连长安都待不下去了。
\n
这一年,刘禹锡33岁。他从“前途无量的改革骨干”,变成了“被贬的朗州司马”。他不知道的是,这一贬,就是23年。
\n
朗州的日子:穷山沟里,他写下“蚊子诗”,却没认输
\n
朗州,就是现在的湖南常德。在唐朝,这地方可不是什么好地方——偏远、潮湿,到处是山,交通不便,跟繁华的长安比,简直是天上地下。
\n
刘禹锡坐着船,走了几个月才到朗州。下船的时候,他看着眼前的景象:低矮的房子,泥泞的小路,耳边是听不懂的方言,心里像被堵了一块石头。他住的“司马府”,其实就是个破院子,屋顶漏雨,墙壁发霉,到了晚上,蚊子多得能把人抬走。
\n
以前在长安,他是每天和大臣们讨论朝政的“屯田员外郎”,出门有车马,吃饭有宴席;现在在朗州,他是个没实权的“司马”,没人理他,没人跟他说话,每天只能对着山和江发呆。
\n
换作别人,可能早就消沉了,刘禹锡没认输。他心里的火,还没灭。
\n
他看到那些欺负老百姓的小官,像宦官一样讨厌,就写了首《聚蚊谣》,把他们比作蚊子:
\n
“沉沉夏夜兰堂开,飞蚊伺暗声如雷。嘈然欻起初骇听,殷殷若自南山来。”
\n
意思是“夏天的晚上,蚊子在暗处嗡嗡叫,声音大得像打雷,一开始听着吓人,其实就是一群会叮人的小东西”。他骂的是蚊子,其实是骂那些像蚊子一样的权贵——你们现在得意,早晚有一天会被拍死!
\n
他看到有人两面三刀,一会儿说改革好,一会儿又骂改革派,就写了《百舌吟》,把这种人比作“百舌鸟”:
\n
“笙簧百啭音韵多,黄莺吞声燕无语。”
\n
意思是“百舌鸟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