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砺”和“支持”。
\n
首先是“家庭支持”。刘希夷的家庭背景记载不多,但从他能和当官的舅舅宋之问往来来看,家里条件应该不算差,能供他读书写诗。可问题是,家里可能只关注他的“才华”,却没教他怎么应对“人心险恶”——比如遇到宋之问这种功利的长辈,该怎么保护自己?该怎么拒绝不合理的要求?要是当时有人能提醒他“舅舅不是好人,你得躲着点”,说不定悲剧就不会发生。
\n
然后是“社会包容”。初唐的社会虽然开放,但官场上的“勾心斗角”一点不少。刘希夷作为一个有才华的年轻人,要是能遇到一个“伯乐”——比如像李白遇到贺知章那样,有人欣赏他的才华,还能保护他的纯粹,他可能就不会被宋之问欺负。可他遇到的是宋之问这种“抢才”的人,而当时的文坛和官场,也没人站出来帮他说话,最后只能让他一个人面对危险。
\n
这事儿放在现在,其实也有借鉴意义。比如现在有很多“早慧儿童”——有的孩子三岁会背诗,五岁会画画,家长都把他们当成“天才”来培养,报各种兴趣班,逼他们拿奖。家长往往忘了,“天才”也是孩子,他们需要的不只是“才华的培养”,还有“心理的成长”——比如怎么面对挫折?怎么拒绝别人?怎么保护自己?只盯着天赋,忽略了心理韧性,就算孩子小时候再厉害,长大了遇到一点压力,也容易“崩溃”。
\n
还有那些有天赋的年轻人——比如刚毕业的设计师、作家、音乐人,他们像刘希夷一样,有满肚子的“创意”和“理想”,一进入社会,就会遇到“抢创意”“压工资”“被前辈欺负”的事。这时候,要是他们有足够的“韧性”,知道怎么争取自己的权益,怎么保护自己的作品,就能在坚持理想的同时,好好活下去;要是像刘希夷那样,只有才华没有韧性,要么被现实打败,要么像他一样,连展示才华的机会都没了。
\n
所以刘希夷的故事,不只是一个“古代诗人的悲剧”,更是一个提醒:天赋是宝藏,但守护宝藏的,得是一颗强大的心。
\n
现在读“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可能会比以前多一层感受——原来这句诗背后,藏着这么一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