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他想起写的“悔教夫婿觅封侯”,心里不是滋味,又写了首《闺怨》:
\n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n
当地的人都喜欢他,说这个王官儿没架子,还会写诗。有回他生病了,村民们提着鸡蛋、红糖来看他,把他的小屋挤得满满当当。他看着那些淳朴的笑脸,心里暖烘烘的——原来就算被贬到这么偏的地方,也能找到活着的意思。
\n
在龙标待了八年,王昌龄老了。头发白了,背也驼了,他不想当官了,想回太原老家,陪着老娘(那时候老娘还在),安安稳稳过剩下的日子。
\n
五十九岁那年,他辞了官,收拾了简单的行李,踏上了回乡的路。
\n
他却没走成。路过亳州的时候,他遇到了亳州刺史闾丘晓。闾丘晓是个小心眼的人,听说王昌龄的名气大,心里嫉妒。
\n
那时候睢阳被叛军围着,朝廷让闾丘晓出兵救援,可他怕打仗,迟迟不肯动。王昌龄看不过去,就劝他:“大人,睢阳城里的百姓快饿死了,您要是再不出兵,就来不及了!”
\n
闾丘晓被说急了,又怕王昌龄去朝廷告状,就找了个借口,把王昌龄抓了起来,偷偷杀掉了。
\n
那天晚上,亳州下着小雨。没人知道,那个写过“秦时明月汉时关”的诗人,那个心里装着边塞将士、装着穷苦百姓的诗人,就这样死在了一个小人手里。
\n
他死的时候,怀里还揣着一本没写完的诗稿,上面有句没写完的话:“回家……看娘……”
\n
王昌龄没白活。他死后,他的诗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遍了整个唐朝。
\n
李白读了他的诗,哭着写“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n
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