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襄阳耆旧尽凋零,独有庞公得此名。汉江若解幽人意,莫作东流万里声。”
\n
他把孟浩然比作东汉的隐士庞德公,说襄阳的老朋友们都走了,只有孟浩然能得此美名;他还说,汉江要是懂他的心意,就别再往东流了,留住孟浩然的魂。
\n
写“襄阳耆旧尽凋零”的时候,他的手一直在抖,墨迹晕开了一大片——那不是墨水,是眼泪。他总在想,要是没绕道来襄阳,要是拦住了孟浩然,是不是一切都不一样了?这份自责,像块石头,压了他一辈子。
\n
后来,王昌龄到了长安,不管去哪儿,都带着孟浩然的诗稿和那枝笔。有人请他喝酒,他总说:“不了,我有个朋友,因为喝酒走了,我再也不跟人拼酒了。”
\n
他还把《春晓》补全了,在后面加了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写完后,他对着笔念叨:“浩然兄,你看这样好不好?要是不好,你托梦告诉我。”
\n
安史之乱爆发后,王昌龄被贬到龙标,路上他特意绕到襄阳,去孟浩然的坟前看看。坟上的草已经长很高了,他蹲下来,把草拔掉,又洒了点酒:“浩然兄,我又被贬了,跟当年一样,可这次,没人给我写送别诗了……”风一吹,草叶“沙沙”响,好像孟浩然在回应他。
\n
后来,王昌龄在亳州被叛兵杀害,临死前,他手里还攥着那枝笔,怀里揣着孟浩然的诗稿。有人说,他死的时候,还在念“数年同笔砚,兹夕间衾裯”——他到死,都没忘了那个跟他一起用一支笔写诗、一起喝劣酒的老朋友。
\n
他们的友情,没有李白和杜甫那样的千古传唱,没有王维和孟浩然那样的山水共鸣,却藏在洛阳的破屋里,藏在襄阳的酒里,藏在那枝共用的笔里,藏在“生死不负”的情义里。
\n
是你生病,我不顾路遥来看你;是你要喝酒,我明知危险也陪你;是你走了,我用一辈子自责和怀念来记你。
\n
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