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他诗里的意象——“明月”“黄河”“长江”“大鹏”,这些不是普通的景物,是被他升华为“民族精神图腾”的符号。比如他写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他写的不是黄河,是盛唐的气势:就像黄河从天上流下来,挡都挡不住,只能往前冲,奔向大海。
\n
这种气势,不是别的朝代能有的,只有盛唐,才有这种“一往无前”的劲头。
\n
还有“明月”,李白写了无数次明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在他的诗里,明月不是冷冷的星球,是他的朋友,是他的知己,是他情感的寄托。
\n
为什么他这么喜欢明月?因为明月是“永恒”的,是“普照天下”的——就像盛唐的精神,不管在长安,还是在扬州,不管是文人,还是百姓,都能感受到这种精神的照耀。
\n
他把自己的豪情、自己的孤独、自己的理想,都融进了这些意象里。所以现在读“黄河之水天上来”,想到的不是黄河,是盛唐的壮阔;读“举杯邀明月”,想到的不是月亮,是李白的洒脱;读“天生我材必有用”,想到的不是李白,是心里的那点“不甘心”——这就是李白的厉害之处:他把盛唐的精神,写进了每个人的心里。
\n
有人说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但他的浪漫不是“不切实际”,是“盛唐给的勇气”。他敢“天子呼来不上船”,是因为盛唐允许他这么狂;他敢“千金散尽还复来”,是因为盛唐让他相信,自己的才华能赚回更多的钱;他敢“长风破浪会有时”,是因为盛唐让他相信,未来一定有机会。
\n
如果他生在别的朝代,比如南宋,他可能会写“靖康耻,犹未雪”的悲愤;比如明朝,他可能会写“山河破碎风飘絮”的绝望;可他生在盛唐,所以他只能写“仰天大笑出门去”的狂喜,只能写“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
\n
现在人们为什么还喜欢李白?不是因为他的诗写得有多好,是因为还需要他身上的“盛唐精神”——需要那种“我能行”的自信,需要那种“天地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