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他们二人都中了进士,两人只差了一个名次,宋彦铭在前,赵旬在后。朝廷按照排名授官,宋彦铭是入职翰林院名单的最后一人,从赵旬起就只能外任知县了。
当时赵旬家里的情况并不便离京,长途跋涉之下,他母亲恐怕就活不成了。深知好友境况的宋彦铭主动放弃了进翰林院的名额,选了安平县知县一职,如此下来,赵旬便得以向上递补,进了翰林院。
这也就是宋氏宗族跟宋彦铭产生龃龉的原因,他进不进翰林院不要紧,若是要让,合该让给自己族中子弟,怎能让给一个外姓学子呢?如此行事,把家族置于何地?
宋彦铭在大事上不迂腐,且已是既成事实,他没有辩驳,悄然离京。
赵旬倒是块当官的好料,勤勉肯干又善于交际,这十多年间升迁多次,如今已官拜礼部从五品员外郎。
他一直念着宋彦铭的大恩,一直未断了联系,曾在往来书信中提及要给两家孩子定娃娃亲,宋彦铭只当是玩笑便应了,直到三年前他特地遣长子赵允诚到安平县拜访,宋彦铭才意识到老友是认真的。
当时赵允诚已有秀才功名在身,准备游学一年后参加秋闱。他表示自己愿意遵从父母之命,但更希望自己能够得到宋家的认可。
就这样他以友人晚辈的身份在宋家小住了一些时日,父亲和姨母明里暗里试探考教了多次,都十分满意,最后宋时禧也点了头,这便定下了亲事。
……
端午前几日,宋时祺因在学堂表现良好,被解了禁足,父亲允她在休沐日可以出去转转,宋时祺便自告奋勇去买些节日要用的五色丝线和辟邪符。
宋时祺带着丫鬟松音直奔万胜街上最大的霞锦坊,这里有京城最全的丝线、绣具、布料和成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