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安全队的训练模式搬进了飞船设计:在模拟陨石雨的环境舱里,测试船体的应急规避系统;用熵公司遗留的武器改造出防御炮台,确保飞船能抵御太空垃圾或未知威胁。有次调试自动防御程序时,程序突然失控,激光炮擦着他的耳朵飞过,烧焦了几缕头发。
\n
“没事,当年在西北排雷比这危险多了。”他笑着抹掉脸上的灰尘,义肢的手指灵活地调整着参数,“飞船就像移动的堡垒,必须万无一失。”陆云看着他耳后的伤疤,突然想起雷罡的战友——那个在熵公司实验中失去双腿的军人,或许此刻,他们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守护着什么。
\n
最核心的“灵枢”星际版研发,成了陆云面临的最大挑战。宇宙中的强辐射、失重环境、极端温差,都会干扰神经连接的稳定性。他把自己泡在林默的实验室里,翻遍了周岚的所有笔记,直到看到1998年关于“意识边界”的记录:“意识能适应极端环境,关键是找到与设备的共振频率”。
\n
“我们需要让‘灵枢’与宇航员的意识深度绑定。”陆云在全球工程师大会上提出设想,“飞船不是冰冷的机器,是宇航员意识的延伸。”他带领团队研发出“神经共生”系统,让“灵枢”能实时感知宇航员的生理状态,自动调整飞船参数——当宇航员感到焦虑时,系统会释放模拟血清素的神经信号;当遭遇辐射风暴时,船体护盾会随着宇航员的意识集中而增强。
\n
研发进行到第八个月,张启明带来了一个坏消息:纳米合金的强度达不到星际航行的要求,多次测试中都出现了裂纹。整个团队陷入沮丧,有人甚至提出要推迟计划。林建国却在这时搬来了一个旧木箱,里面是周岚当年做实验用的材料样本。
\n
“你看这个。”他拿出一块泛着银光的金属片,边缘已经氧化发黑,“这是老周2003年研发的记忆合金,当年因为成本太高没量产,但强度是现在普通合金的三倍。”
\n
陆云立刻对样本进行成分分析,发现其中含有一种罕见的稀土元素。全球材料学家联合攻关,终于在澳大利亚的稀土矿中找到了这种元素,改良后的纳米合金不仅强度达标,还能在受到撞击后自动修复——就像周岚当年说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