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轮椅上,看着窗外的梧桐树发呆,说“我好久没摸过树叶的纹路了”,“第一个目标就是残障人士,让他们能通过星火终端,重新触摸这个世界。”
\n
一个月后的清晨,上海康复中心的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陈婆婆的轮椅上。这位七十八岁的老人在五年前因车祸失去了双腿,每天只能靠轮椅移动,连抱孙子都需要别人帮忙。此刻,她的大腿外侧安装着仿生腿,后颈贴着星火终端的外接贴片(为了方便老年人使用,研发团队专门设计了无创贴片款),康复师在她耳边轻声指导:“婆婆,试着想‘站起来’,就像您年轻时买菜那样。”
\n
陈婆婆的手指紧紧抓住轮椅扶手,指节发白。她闭上眼睛,脑海里浮现出三十年前的场景:她提着菜篮子,踩着青石板路回家,阳光晒得后背暖暖的。突然,她感觉到腿部传来一股温和的力量,仿生腿的膝关节缓缓弯曲,随后伸直,将她的身体慢慢撑起。当她睁开眼睛时,发现自己竟然站在了地板上——比坐在轮椅上高了一大截,能清楚地看到康复中心墙上的画,画里的向日葵正朝着阳光。
\n
“奶奶!”孙子小宇拿着一个苹果跑过来,陈婆婆下意识地伸出手,竟然稳稳地抱住了他。小宇仰起头,看着奶奶的眼睛,突然哭了:“奶奶长高了,奶奶能抱我了!”陈婆婆的眼泪也流了下来,她用粗糙的手掌摸着孙子的头发,指尖能清晰地感受到发丝的柔软——这是她五年来,第一次用自己的力量抱住孙子。
\n
这样的场景,在全国的康复中心、医院、社区里不断上演。在北京,失明十年的画家老周,通过星火终端的视觉模拟系统,“看到”了自己画的《长城雪》——虽然是黑白的,但他能“触摸”到雪花的棱角,能“感知”到城墙的纹理,他重新拿起画笔,在画纸上落下第一笔时,手抖得厉害,却笑得像个孩子;在广州,失语三年的小女孩朵朵,通过终端的语言转化系统,第一次说出“妈妈”,她的妈妈抱着她,哭得几乎喘不过气,一遍遍地说“再叫一声,再叫一声妈妈”;在成都,截瘫的程序员阿哲,通过终端控制电脑,重新编写了自己搁置三年的康复辅助程序,他在代码的最后写了一行注释:“献给所有还在等待光明的人。”
\n
星火科技的名字,像春风一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