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尾部摆动可产生局部海啸(浪高3-4米),破坏力相当于小型气象海啸。
\n
四、行为模式分析
\n
1
\n
目标导向性:
\n
自海沟苏醒后沿西北方向直线移动,精准抵达福岛核电站,证实其对高强度放射源具有跨洋级定位能力。
\n
吞食核燃料后立即转向东京政治中枢,行为逻辑显示明确的目的性(或能量需求升级)。
\n
2
\n
攻击性触发机制:
\n
当前数据指向人为核污染排放或高浓度核物质暴露为主要刺激源(详见附录b:核污水排海时间线与生物出现关联性分析)。
\n
未表现出对非放射目标(如渔船)的攻击意图,但接近其路径的物体可能因体型差或能量溢出遭毁灭。
\n
五、当前威胁等级评估
\n
1.生物威胁(等级:ex)
\n
常规生物武器无效(体甲防御超越现役穿甲弹极限)。
\n
体内辐射泄露即可污染半径10公里区域(福岛核电站实测泄露值572μsv/h)。
\n
2.战略威胁(等级:max)
\n
原子吐息可瞬间摧毁城市核心区,对政治/经济中枢实施“斩首打击”。
\n
对全球核设施存在潜在威胁,可能引发连锁性能源危机。
\n
六、紧急应对建议
\n
1
\n&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