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米粥攻势与最后的忠义之士
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11月8日,大同镇外的北方草原,寒风凛冽,一片萧瑟。大同镇,
这座曾被大明视为九边第一重地的军事要塞,此时已尽显衰败之象。
它位於山西盆地西北缘,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扼守著阴山南北的交通要道,是中原与草原的交界地带。东依太行,西抵吕梁,北控沙漠,南屏雁门,控扼著桑乾河谷,是蒙古骑兵南下的主要通道。一旦失守,游牧势力便可长驱直入华北平原,直接威胁京城的安全,故而素有“北方锁钥,京师藩屏”之称。
然而,到了崇禎末年,这个曾经固若金汤的重镇却已彻底衰败。大量的堡垒被废弃,杂草丛生,破败不堪。大同镇帐面上虽有5万余的兵力,但实际上的兵源却只有不到3万余人。由於缺乏军餉,加之天灾人祸不断,大同镇的粮食全面减產,本地经济陷入衰落。真正有战斗力的士兵也就万余人,一个原本满额的千人城堡,真正能上战场、有战斗力的青壮也不过百余人而已。
尤其是崇禎4年的天灾,给大同镇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山西、陕西、中原等地都乾旱严重,
更北方的大同镇情况则更为糟糕。当地的粮食几乎绝收,许多远离河道的地区连草都不长,大地乾裂,一片荒芜。
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大同镇根本无法养活自己的士兵。大量的军户为了生存,不得不逃散。
面对这一困境,大同总兵满贵只能无奈地大量放弃长城外的堡垒,將大同镇的防线全线收缩。
但即便如此,依旧无法改变大同镇经济崩溃的局面,它迫切需要外来的钱粮输血。然而,偏偏此时朝廷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尤其是当周延儒上台执政之后,本来就没有钱財,像满贵这等天启,
崇禎的爱將,也受到了区別对待,朝廷对大同镇採取了放任自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