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面对刘副厂长的质疑,林凡没有在会议上直接反驳,而是用实际行动说话。他深知,在国企,有时候“做成了”比“说赢了”更有力量。
\n
在李厂长的支持下,他很快与军队后勤部门的相关人员取得了联系。对方听说红星厂想承接一些辅助加工任务,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毕竟,红星厂的技术底子和军工背景是信心的保证。
\n
很快,军队派人前来考察。林凡亲自陪同,他没有掩饰三产公司初创的简陋,也没有夸大其词,而是实事求是地介绍了人员情况、设备能力和质量保证措施。他重点带考察人员看了那几台经过精心维修、擦拭得干干净净的旧设备,以及几位被特意请来压阵的、经验丰富的退休老师傅。
\n
考察人员对林凡的坦诚和务实态度很有好感,尤其对那几位老师傅的手艺连连点头。最终,经过严格评估,对方同意将一批简单的盔式作训帽(军帽)内衬支架的冲压成型任务,交给三产公司试生产。
\n
这是第一笔订单!虽然技术含量不高,利润也很薄,但意义重大!这是来自军队的认可,是公司活下去的基石!
\n
林凡高度重视,亲自盯生产线。他组织最好的老师傅带班,挑选最细心认真的年轻员工操作,每一道工序都严格检查。
\n
然而,起步的艰难远超想象。那几台老旧的冲床脾气古怪,精度不稳定,废品率一度居高不下。负责此项目的老师傅急得嘴上起泡,年轻员工们也士气低落。
\n
消息传到刘副厂长耳朵里,他更是幸灾乐祸,私下对心腹说:“看吧!我就说不行!瞎搞!等着赔本赚吆喝吧!”
\n
林凡没有责怪任何人。他再次展现出技术出身的优势,蹲在车间里和老师傅们一起研究设备,调整模具,优化操作手法,常常弄得满手油污。韩春明则发挥他“路子野”的特长,不知道从哪儿淘换来一些关键部位的备用零件,解了燃眉之急。
\n
经过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