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每扇窗户外都伸出自制的铁架或竹竿,晾晒着衣物、被褥,像挂满了各式各样的旗帜,宣告着内部空间的拥挤不堪。
\n
楼门口堆着蒙尘的自行车和用旧木板、油毡搭成的蜂窝煤棚子。
\n
与这些筒子楼比邻而立的,是八、九十年代建设的单元楼。
\n
它们显然高了一截,墙体刷了灰或黄的涂料,阳台是封闭的,窗户是铝合金的,在上午的阳光下偶尔会反射出一小片刺眼的光,代表着一种崭新的、令人羡慕的现代生活。
\n
虽然也称不上豪华,但那扇独立的单元门,意味着一个不必与邻居共享厨房油烟和厕所气味的、完整而私密的家。
\n
这是此时令人羡慕的“高级户型”,但通常只会分配给厂里领导以及核心骨干、高级知识分子、知名导演和知名演员。
\n
单元楼的户型有三种,一室一厅、两室一厅或者三室一厅,标配独立厨卫阳台。
\n
筒子楼的户型有两种,一室或者两室,没有独立卫生间,更没有独立厨房和独立阳台。
\n
单元楼还没建的时候,筒子楼的两室户型,通常只会分给眼下住在单元楼的那些人住,绝大数厂职工只能分到一室,三口之家勉强还能住下,再多就不行了。
\n
生存环境的限制,加之后来的政策限制,导致绝大多数北影厂职工不敢多生,因此,北影厂职工家庭多是三口之家。
\n
十九岁的王盛,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中,其父亲在七十年代末被分配到北影厂后勤保障部门的运输车间工作,担任驾驶员,工作一年后,分到了一间筒子楼的一室户型。
\n
八十年代,随着单元楼建成,住在筒子楼两室户型的人搬走,他们一家才靠着王父工龄长的优势和王母是化妆车间技术骨干的优势,抢到了一间筒子楼的两室户型,面积三十多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