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得最凶、声音最大的两位言官抓进了镇抚司诏狱,杀鸡儆猴,以儆效尤,反对声就偃旗息鼓了。
\n
几位知悉内情的近臣都认为皇女殿下凶多吉少,皇上痛失爱女,又不愿面对现实,封个公主聊以慰藉罢了,没人敢提反对触嘉靖的霉头。
\n
圣旨很快发往承天府。由于玉安公主暂时无法露面,册封仪式定在公主守陵三年期满,回到顺天府后举行。
\n
远在荆州府的玉安公主本人对这则喜讯毫不知情,但她最近也有件大喜事——继接连手搓失败的肥皂与黑/火/药之后,她的酒曲发酵竟然还挺顺利。
\n
没有变黄,也没有出现黑点或霉斑,闻着气味清香,比连嬅上辈子做的高中生物课作业还要完美。接下来只需要通风晾干,磨成粉就能用了。
\n
有了酒曲,还需要粮食,最好的材料自然是高粱。可惜连嬅走遍了市场也只买到两三斤,还是运气好,碰到了从江津逃难来的商户——这是他们路上吃剩下的。
\n
高粱在明代前中期并不受待见。
\n
原因也很简单,明代的高粱烧酒,直到中后期才渐渐发展起来。而作为粮食,虽然高梁适应能力非常强,既耐旱又抗涝,盐碱地也能生长,但是不好吃。
\n
不好吃就是原罪。高粱里有一种叫单宁的成分,口感苦涩,极易凝结,还不抗饿。
\n
连嬅指明想买高粱时,店老板还劝了她一句:“小公子买这作甚,苦得很呢。”
\n
明代最重要的农作物其实是稻,按《天工开物》的记载,水稻养活了全国百分之七十的人口,小麦、大麦、黄米和小米等占据剩下的百分之三十。
\n
连嬅抱着她珍贵的一小袋高粱,在城内各家酒坊逛了一圈,做市场调查的同时深感大明酒业之繁盛。什么黄酒米酒是最常见的,还有桑葚酒、梨酒、葡萄酒这种果酒,有枸杞酒、茵陈酒、青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