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岭往回走。可是,谁也没有来过,谁也不认识路。只是七嘴八舌议论村子的大致方向,就往回走。
\n
荒山野岭,连个问路的人也找不到。林秋水他们相约,都紧盯村里的标志建筑耐火砖厂的高烟筒,因为那是最好辨认和判断的。一会走错了村,一会翻错了岭,到黄昏时分,终于看到了烟筒,别提多亲切,别提多高兴了。除了早上吃过饭,一天没有喝水吃饭了,大家顾不上疲累,都快速向自己家跑去。一进院门,林秋水母亲就又责怪又担心地说:“都一天了,上哪玩去了?中午怎么也不回来吃饭?”当听说去钻五里洞刚回来时,母亲又惊讶又害怕,一边赶紧端饭让他吃,一边在旁边数落。这时的林秋水,什么也顾不上,只顾干饭了。
\n
这次钻五里洞的经历,成为林秋水少有的一次冒险经历,让他至今都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n
南山,林秋水小的时候叫琳琅。琳琅是精美的玉石,古人写诗都用它形容好东西,“移将阆苑琳琅树”,想想都雅致。山上满坡都是黄栌、松柏,秋天红叶飘着香,叫琳琅十分贴切。后来搞旅游改叫南山,倒像是把珠玉换成了普通石头。
\n
家乡的南山,到了金秋十月,分外的灿烂娇艳。
\n
山腰下是层层的梯田,栽满了各样的果树,树上结满鲜红澄黄的苹果、晶莹透亮的柿子和墨绿的核桃;半山腰修筑的水渠,恰如一条巨龙,蜿蜒延伸,时隐时现,玉带缠绕,盘山飘舞;
\n
山腰以上长满株连根合的黄栌,漫山遍野,随风摇曳,争奇斗艳,美妙妖娆。远远望去,好一幅国色天香、五彩缤纷的锦绣画面。
\n
黄栌出身于山野,自然而形成,无人浇灌呵护,生命力不得不顽强,才能生存下去。
\n
生长于贫瘠,根基无沃土,天然风摇寒袭,身姿不敢不低柔,才能成长起来。
\n
树枝空心而柔韧,材质不足以家具器用,虽无人重视,却也因此得以保存下来,避免了砍伐。
\n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