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忠臣之后居住的地方。便翻身下牛,坐在山顶上作法。他手指南山,化为满山红叶,预示这里将是忠臣为国捐躯后的骨血化身处、子孙繁衍地。又在山顶处,拂尘一挥,化为一座高大的白庙,把自己骑牛的形象,显现在庙堂之中,以证明自己曾经来过。历经几千年风雨,人们在有些破落的白庙旧址上,翻新建筑了白庙,庙中供奉的就是道德天尊骑着青牛的形象以及林氏祖先的塑像。
\n
一代代口口相传,随着山河的沧桑,岁月的变迁,老子李聃变成了李密骑牛。因为后来,老人们还传说着另一个故事,那就是李密瓦岗寨战败后,骑着青牛逃到白庙,见这里树木茂盛,人烟稀少,便在这里隐居藏身,躲避追杀。因此人们才把李聃骑牛换成了李密骑牛。
\n
村庄的北边是寨垴,“寨”是村寨,“垴”是说山头平,还跟“脑”同音,正好在村子北边,山头形状像人的脑袋瓜,占据着紧要位置。
\n
寨垴的山头,有一座炮台,年代最早可推至直奉大战的时候。
\n
据村里上岁数的人讲,直奉大战的时候,奉军曾在林家庄驻扎过。驻扎的地点,就在村北寨垴的山头上。为了瞭望和警戒,在山顶修建了简易的炮台。
\n
日本侵华时期,有两个鬼子兵也驻扎在炮台上。他们为了便于生活和监视,在山顶上又修建了石头碉堡,外面再用黄土覆盖。长出来的草,自然也就成为碉堡最好的伪装。
\n
在炮台的碉堡中,日夜驻扎有两个鬼子兵,半个月一换岗。平时他们不下山,碉堡中照亮用的煤油灯煤油、吃的粮食和油盐、弹药等,都由天威镇鬼子的据点隔两天就往过送一次。有一些粮食、蔬菜则是由本村维护治安的村长负责,由农户分担,往炮台送。村里人的粮食都不够吃,还要管鬼子兵,自然,老百姓会骂娘。慑于鬼子的淫威,又不敢不送,所以,老百姓对鬼子普遍没有好感。
\n
村里有个青年参加了八路军,一天,他一个人悄悄回到了村里。原来,八路军扩大根据地,要在林家庄这一带打游击。这个青年军人动员了村里几个年轻人和他一起干,拦截村里往炮台送的食物。鬼子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