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就让大家都愁眉不展。
要是府试和院试时再来几道这种难度的,那恐怕只有坐以待毙了。
想到这里,谁还能安心?赶紧回去温习功课才是正经。
这股紧张的氛围逐渐蔓延开来,甚至全国的学子们都开始闭门苦读。
即便之-->>前信心满满的那些人,现在也不敢小瞧胡惟庸的手段了。
毕竟,他只用一道题就展示了让人敬畏的实力。
如今,谁还敢轻视?
这次闭门读书倒是挺有意思的。
所有人都在拼命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
不再是单纯啃四书五经了。
唐诗宋词、史学杂记、四书五经……
过去他们不屑一顾,只当娱乐的书籍,现在也都成了必读之物。
不仅有人一本本地翻阅记忆,还有人找来各种杂谈趣事的书来看。
毕竟,在摸不清胡惟庸出题思路的情况下,广撒网多捞鱼是最稳妥的办法。
管它什么书的名声如何,先看了记了再说,总不会吃亏。
一时间,全国各地满是勤奋读书的身影。
各地学政见状,不管懂不懂,都排队上奏皇帝,声称此地学风浓郁。
(本章完)
------------
接下来的日子里,一切恢复平静。
再多的抱怨也无法改变结果,再多的不满也不能帮助未来的府试。
虽然有一群落榜的考生还在唉声叹气,但实际上他们的悲鸣毫无作用。
不论胡惟庸搞出来的这场“怪题”让多少考生咬牙切齿、捶胸顿足,只要朝廷并未宣布试题无效,依然认可了此次考试的结果并予以张榜公告,那么一切便不可更改。
朝廷的尊严远胜于这些学子的前途。
于是,无论是侥幸登榜还是遗憾落榜的学生,在县试成绩公布后,又都投入到紧张的复习之中。
那些未能上榜的学子虽满腹怨,认为自己运气不佳,遇到了胡惟庸这样不按常理出牌的人,但也隐隐明白自己的实力不足。
或许下一届没了胡惟庸这个变数,情况会好些,但如果自身没有进步,即使再参加一次,恐怕还是会失败。
而那些上榜的学子同样感到压力山大,毕竟这只是科举的上留名?
毕竟,胡大人的地位深受皇帝信任。
若是到时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