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尽浮云月自明,中有山河影。
黄裳真的是有意思。
他一直专注於感知天地。
感知天地最基本的就是:专心。
他用了三个典故:“痀僂之承蜩,津人之操舟,梓庆之为鐻”。
三个典故均出於庄子中的《达生》
痀僂之承蜩,讲的是孔子適楚的故事。仲尼在路上遇见一个驼背老人捕蝉就如同在路上拾取一样容易。就询问老人缘故,老人的答案是:“天地很大,万物很眾,我却只知道有蝉。纵然万物变化,却不能改变我对蝉的態度,为什么我得不到蝉呢?”
津人之操舟,说的是顏渊问孔子说:“为什么有个摆渡的人曾经告诉我,善於游泳的津人很快就能驾船,善於潜水的没人却很难学会驾船?”仲尼的回答是:“津人適应於水而忘掉了水的存在,没人看待深渊若小山,翻船若倒车,对於外物过於看重,而让他们的內心变得笨拙。”
梓庆之为鐻(ju),是鲁侯问一个叫梓庆的工匠,为何他做的鐻能够让人惊嘆巧夺天工。梓庆的回答是:“忘掉一切,只留下木工的纯真本性,只认知木材的的自然天性,製成的器物『以天合天』。”
这就是黄裳在刻录《万寿道藏》时所悟的武学。
不,早期的基础武学。
並不是隨心所欲。
而是认清自身与外物的关係,试图適应外物,试图让外物適应自身,黄裳认为,都会为外物所累。
“不適与適,两忘而意消,然后其心虚,其性明,生理於是乎尽矣”。
路平合上书卷,闭目沉思。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