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如豆,娘在灶台边缝补衣裳,我就伏在木箱上温书。冻得手指发僵时,就把砚台揣进怀里捂热;耳朵里钻进同窗们白日的嘲笑,就默念先生写的“业精于勤”。
\n
有次娘摸着我冻裂的指尖落泪,我却笑着举起草纸:“娘你看,先生在‘君子固穷’旁画了红圈呢,说我这字有当朝文人风骨。”
\n
窗外的风刮得柴门吱呀作响,像在为我们母子的寒夜伴奏。
\n
这日李子玉又把我的书扔在地上,书页沾了泥污,正好落在讲堂前的青苔上。
\n
我弯腰去捡时,先生恰好经过,他的棉袍下摆扫过阶前的枯草,沉声道:“晏臣的功课,两个月来次次最优。”他把书捡起来拂去尘土,递还给我,目光扫过那些偷笑的同窗,“晋朝以文立国,诸君当知学问在己,不在衣饰,更不在嬉闹。”
\n
先生的话像冬日暖阳,不仅照亮了我的书桌,更暖了我隐忍已久的心,连庭院里的寒风似乎都柔和了几分。
\n
李子玉嘟囔着:“他不过是死读书罢了。”
\n
先生瞪了他一眼:“能死读书亦是本事,怕的是连书都读不进去!”
\n
我捧着带泥的书卷,突然觉得那些欺凌的话语,都轻得像风里的尘埃——我的心里装着娘的期盼,装着笔下的墨香,装着抄书换来的铜板,哪里还有空隙装这些闲气。
\n
当月上中天,我把新挣的铜板塞进娘的枕下,摸着怀里先生刚奖的半块墨锭。再熬些日子,等字写得更好,就能让娘少洗几件衣裳了。
\n
这三个月的寒夜苦读,忍受的欺凌,抄书的辛劳,都化作木箱上那摞越来越高的书卷,在漏风的柴房里,堆起一个沉甸甸的希望。
\n
同窗们聚在庭院里投壶嬉闹,李子玉的箭术倒是不错,引得众人喝彩,笑声撞在冰冷的院墙上又弹回来。
\n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