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第135章烽火映史河富金山峦铸铁壁
\n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九月二日。
\n
在霍山至叶家集一线,139师与日军第13师团的对峙已持续月余。双方虽未爆发大规模战斗,但前沿阵地间的摩擦、侦察分队之间的遭遇战、冷枪冷炮的袭扰从未停止。这种低强度的“你来我往”,如同两个绝世高手对决前的相互试探,紧绷的神经和不断累积的小规模伤亡,让战线上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满了压抑的张力。
\n
而在史河沿岸,一场场风暴已然降临。
\n
史河,这条蜿蜒于大别山西北麓的河流,此刻失去了往日的宁静。河水在夕阳的余晖下泛着冰冷的铁灰色,仿佛预感到即将被鲜血染红。河南岸,富金山及其周边山岭如同沉默的巨兽,匍匐在暮色渐浓的天幕下,其陡峭的山脊和茂密的植被,构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这道屏障之后,便是通往武汉北部门户的要道。
\n
驻守于此的,是国民革命军第七十一军。这支由黄埔一期名将宋希濂率领的德械师(第36师、第87师、第88师改编调整而来)部队,自淞沪、南京一路浴血奋战至此,虽历经补充,但骨干犹存,装备相对精良,战斗意志极为顽强。他们深知,脚下的富金山阵地,将是阻敌西进的关键锁钥,绝不容有失。
\n
军长宋希濂将军亲临前沿,用望远镜久久地凝视着北岸。远处,日军第13师团的太阳旗隐约可见,大量的步兵、骑兵、炮兵正在频繁调动,尘土飞扬。一种大战将至的窒息感,压迫着每一位守军官兵的神经。
\n
“告诉各师、各团,鬼子今晚必有动作。眼睛都给我瞪大喽!人在阵地在!”宋希濂的声音沙哑却坚定,命令通过电话线和传令兵迅速传遍各级阵地。
\n
士兵们默默地检查着手中的武器——中正式步枪、仿制马克沁的二四式重机枪、迫击炮、手榴弹。弹药被有序地分发到每个射击位。工兵们最后一遍加固着土木掩体、铁丝网,挖掘着防炮洞。没有人说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