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民心所向,力量无穷。盱眙百姓对139师的信任与拥护,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他们积极参与藏粮备荒,踊跃报名参加民兵和赤卫队,主动为支队提供情报,甚至冒着风险照顾部队留下的伤员。整个盱眙县,仿佛一座巨大的熔炉,将悲愤与仇恨锻造成了坚不可摧的抗战意志。这里的备战工作也进行得最为彻底,挖掘的隐蔽储藏点最多,选择的避难路线最周密,组织的民兵训练最积极。
\n
夕阳西下,在天长县的一个小村庄外,几名139师的战士正帮老乡们把最后几袋粮食抬进新挖好的地窖。
\n
“王班长,真是多亏了你们了!这点红薯,你们一定拿着,回去熬粥喝!”一位大娘使劲将一篮子洗得干干净净的红薯塞给带队的班长。
\n
那姓王的班长连忙推辞:“大娘,使不得!咱们有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帮您干活是应该的!”
\n
“啥纪律不纪律!你们帮俺藏好了保命的粮食,吃几个红薯咋了?你们不吃,就是看不起俺老婆子!”大娘佯装生气,硬是把篮子塞进班长怀里,“俺知道,你们是以前的红军,是好人!跟那些祸害人的遭殃军不一样!有你们在,俺们心里踏实!”
\n
王班长看着大娘真诚而固执的脸,又看了看怀里还带着泥土气息的红薯,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不再推辞,郑重地敬了个礼:“谢谢大娘!我们一定多打鬼子,保护好咱们的家园!”
\n
军民鱼水情,在这片饱经战火摧残的土地上,悄然生根发芽,焕发出勃勃生机。田野间,村庄里,虽然依旧能感受到战争逼近的紧张,但更多的是军民携手、共度时艰的忙碌景象和相互扶持的温情。
\n
站在旅部地图前的王林,通过各支队、各团不断报回的情报,清晰地感知着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深刻变化。民心稳了,根基就稳了。有了百姓的支持和参与,这片新生的根据地才能真正成为扎在日寇喉间的一根尖刺,成为139师纵横江淮的坚实堡垒。
\n
他知道,日军的报复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