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於,在一个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深空实验室的舷窗模型(模擬日夜节律的灯光)照入控制室时,瑶光平静地输出了它的答卷。
那是一份通过加密通道,直接呈现在苏阳个人终端上的、文件名仅为《次世代光子矩阵显示技术理论与工程可行性报告 v1.0》的压缩文件包。
解压后,其內容之详尽、之庞大,让在场的所有顶尖科学家都为之咋舌——仅仅是报告正文,就长达数万页,还不包括附录中数以亿计的原始模擬数据和设计图纸。
苏阳首先打开了报告的摘要部分。
仅仅是开头的几段文字,就让他的瞳孔骤然收缩。
报告中,瑶光清晰地指出,基於现有有机发光材料和无机量子点材料的技术路线,虽然仍有优化空间,但已逐渐逼近其物理性能的理论极限,难以实现下一代显示技术在色域、能耗、寿命和成本上的革命性突破。
它提出的全新解决方案,是一种基於自旋光控可编程量子点阵列的新型发光材料,以及与之配套的微腔集成光子谐振像素驱动架构。
“自旋光控可编程量子点阵列……”钱友明博士喃喃念出这个陌生的名词,这位在有机发光材料领域浸淫数十年的权威专家,此刻感到自己的认知边界正在被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野蛮地撕开。
孙伟国教授则迅速翻阅到关於屏幕结构和封装工艺的部分,当他看到瑶光设计的、一种基於龙鳞玻璃v2.0的超薄、高强度、自修復柔性封装方案时,也忍不住发出一声惊嘆。
“这……这种像素驱动方式……竟然可以利用量子点间的近场耦合效应,实现几乎无串扰的独立寻址和超快速响应,同时大幅降低驱动电压?”凌峰一边快速瀏览著报告中的电路设计部分,一边与艾伦·费米进行著低声而急促的討论。
当苏阳和几位核心专家费了数个小时,才勉强將报告的核心內容通读一遍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