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种程度上来讲,大理有可能才是第一个稳定实现虚君实相的封建王朝。
宋淳佑四年、大理道隆五年(1244年)大蒙古国出兵临关,远征大理,孝义皇帝段祥兴派大將高禾出战,战死於九河。不幸中的万幸是,大理没有因为失败而立即灭亡,蒙古军因大汗窝阔台的死而退兵。
段兴智继位后,大理终於抵挡不住蒙古兵的又一轮进攻,段兴智成了大理国的末代帝王。
次年9月,蒙哥汗命其弟忽必烈和大將兀良合台统军,发动了对大理国的大规模征伐,兵分东、西、中三路。
忽必烈亲率中路军,於1253年10月过大渡河,抵金沙江,多位酋长归附,献计用革囊渡江,蒙古军遂用皮筏渡江,到达丽江,即歷史上有名的“元跨革囊”。
忽必烈先派使者到大理劝降,大理相国高泰祥主张坚决抵抗,杀了使者。
后来蒙古大军攻破大理都城,段兴智与高泰祥兵分两路突围,最后蒙古兵在姚州抓获高泰祥,而段兴智则在1254年秋天於昆泽(今宜良)被擒,自此大理国灭。
大元至元七年(1270年),元朝並大理上下二万户府为大理路,治所在今大理城,领有县一、府二、州五。
段兴智被擒后,被送到北方蒙古汗廷,去见蒙哥汗,蒙哥汗施以怀柔,赐金符,令其归国,继续管理原属各部,赐段氏世袭大理总管,直至1382年大明將领沐英、蓝玉联手攻破大理,不再允许段氏世袭。
拋开高氏打压限制皇权的举动,高氏於大理真算得上是与国同休。
以后世的唯物史观来看,在大理拥有绝对权势的高氏之所以有还政於段氏的举动,归根结底无外乎依旧是利益驱使,秉承了封建世家门阀的政治精髓——流水的王朝,铁打的世家。
这样即可像后世许多影子公司的实控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