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人,那么这因果就不能建立了。所以龙树菩萨说,因为自性空,所以因缘有;因为因缘有,所以自性空。所以这个诸法的实相,它是空有同体的,同一个东西。所以这个地方他引一个《维摩诘经》的说法:
\n
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
\n
而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
\n
那么身为一个菩萨,他的智慧,他同时观照到十方诸佛的国土,这种清净的国土跟这个众生杂染的国土,本性是毕竟空。虽然毕竟空,但是在修行的时候,他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他在因缘当中,不断的去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因为空性给菩萨的观念就是:生命有无量的可能性,生命是可以透过我们的努力去创造的,去改变的。
\n
所以当菩萨看到空的时候,他不是一种消极的悲观,而是当我们了解空以后,我们知道,生命是可以透过我们的努力而改变的,生命是可以创造的。所以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所以我们观察到空,事实上空性是很积极,有积极的一面。
\n
那么这样子讲,我们把诸法实相的空性跟因缘,这两个是一体两面的东西说完以后,我们看第三段的总结:
\n
诸佛说法,常依二谛,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智者炽然求生净土,达生体不可得,即是真无生,此谓心净,故即佛土净。愚者,为生所缚,闻生即作生解,闻无生即作无生解,不知生者即是无生,无生即是生。不达此理,横相是非,嗔他求生净土,几许误哉!此则是谤法罪人,邪见外道也!
\n
那么基于这样的一种诸法实相,三世诸佛在演说佛法的时候,都要依止两种的真理:一个是真谛理,一个是俗谛理。真谛理是观察一切法的本体,所谓的空体,是无自性的空体。但是佛法也强调世俗谛:因缘。你有不同的造作,它就有不同的果报出现。所以当我们在谈论空的时候,不能够忽略了因缘的假名、假相、假用。当我们讲空的时候,而忽略了假名、假相、假用的因果,那么这个空就错误了。所以说呢有智慧的人,他知道在因缘当中,炽然的厌离娑婆而求生净土。虽然真实的通达自性不可得,但是在取舍上,还是应该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