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十疑论》的全部内涵标出来,它是一个删繁取要的一个导读。
\n
甲一、舍离众生疑
\n
那么我们首先看第一个,第一个疑问,就是“舍离众生疑”。首先我们看征问的部分:
\n
乙一、征问
\n
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若欲救度众生,只应愿生三界,于五浊三涂中,救苦众生,因何求生净土,自安其身,舍离众生,则是无大慈悲,专为自利,障菩提道!
\n
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消文、消释。
\n
三世诸佛跟十方的菩萨,他们的内心是以大悲心为他的事业。在佛法的传承当中,有小乘的佛法跟大乘的佛法:小乘的佛法的内心是出离——出离心,当然他对三界,主要是观察三界的苦谛,所以是“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所以小乘根本的思想,是以出离为他的一个自体。大乘佛法是以大悲心来怜悯众生作为自体;身为一个大乘的学者,我们应该有大悲心来做自己的事业。因此我们应该依止大悲心,来救度一切众生。
\n
换句话说,既然要救度众生,我们就应该要生生世世的留在五浊恶世,陪着众生来流转;因为陪着众生的流转,才能够有机会来救拔苦恼的众生。那么为什么反而身为一个大乘的学者,我们求生到净土去,内心当中“自安其身,舍离众生”。我们只顾到自己的安稳、清净,而舍离这些一起在三界流转的苦恼众生。那么这样子讲,是不是违背了我们的大悲心,障碍了我们无上菩提的道路?这个就是智者大师他所安排的第一个问题,以这个求生净土妨碍了我们整个大悲心的事业,来做一个问难。
\n
乙二、释疑
\n
我们看乙二的回答。回答当中我们分成三段,先看第一段:
\n
菩萨有两种:一者、久修行菩萨道,得无生忍者,实当所责。二者、未得已还,及初发心凡夫。凡夫菩萨者,要须常不离佛,忍力成就,方堪处三界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