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一页,甲九、路远难到、根缺不生疑。
\n
净土法门的修学重点在于感应道交,这个地方有两个疑惑,就是我们的心很想跟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感应道交,得到他的救拔,但是这个地方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是距离的问题,我们感应的距离太远了,是不是会构成障碍;第二个、这个卑劣的果报,我现在安住在一个卑劣的果报体,这个卑劣的身心世界的果报体,是不是会构成感应的障碍,一个是距离的障碍,一个是果报的障碍。
\n
我们先看第一个距离的问题:
\n
乙二、释疑
\n
丙一、释路远难到
\n
为对凡夫肉眼生死心量说耳,西方去此十万亿佛剎。但使众生净土业成者,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动念即是生净土时。为此《观经》云:弥陀佛国去此不远。又业力不可思议,一念即得生彼,不须愁远。
\n
这段论文我们分两段来说明:第一段是发明正义,第二段就引经证明,先看发明正义。
\n
所谓的距离是对凡夫心中的妄想执着来说,才讲到所谓的十万亿佛土。《楞严经》上说:我们的生命体有两个内涵,一个是色身,一个是内心。
\n
这个色身是业力所招感的一个果报体,这个业力所招感的果报体是有时间相跟空间相的,这是事实;你是活在过去、或者你是活在现在,他是活在未来;你活在高雄,他活在台北,这个色身是有距离的。但是我们的内心,是没有时空距离的障碍,我们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为什么我们这一念心长时间的熏习,到最后也变成有时间的障碍、空间的障碍?因为我们长时间对外境执着。
\n
就是说我们的心本来没有障碍,但是因为你的心有所住──心有所住,即是非住,你的心老是住在外境,所以外境时空的障碍,就转成你内心的障碍。你的心本来是没有老病死的障碍、没有所谓空间的障碍,后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