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奥国来说,无论汽油车还是柴油车都得趴窝。
那还不如搞一款特殊时期、特殊环境下使用的柴油机火炮牵引车,不求平时就用它拉着重炮到处跑,但至少确保它能够爬着重炮爬坡、让重炮能够部署到原本部署不到的位置,这才是质变。
这样限制制造规模和使用里程,应该也不了多少柴油。靠从罗马尼亚进口的那点柴油,也够支撑相当一段时间的使用了。
而且,一旦不考虑用这种车长途转运火炮,只为短途牵引爬坡上山部署,你还可以考虑模仿拖拉机,把后面的驱动轮改成履带式的。这样有传统轮胎型的前导轮配合方向盘转向、提供少量动力,主动力靠履带,爬坡能力也能强大不少……”
鲁路修结合后世的牵引车发展经验,随便描绘了几个应用场景,
就把半履带、大功率柴油机牵引车的前景描绘了出来。
费迪南德.保时捷原本也有点被经验局限住了思想,听了这话后,终于有几分豁然开朗。
他之前没考虑柴油机,确实有“柴油机在缺油时没法改造成煤气车”的考量。
因为柴油机是压燃式的,燃烧室里没有火塞,而汽油机是有火塞的。
要想把内燃机车改成煤气车,也必须有火塞才能点火,因为煤气是没法压燃的。
德奥都是贫油国,要靠进口天然石油,战时如果买不到天然油,柴油机车就连改造的价值都没有了,直接趴窝,汽油机车好歹能改一改。
但既然奥国弄这款车,也没指望经常用、长途用,也不会大量造,这方面的顾虑也就无所谓了。
“没想到鲁路修上校对军备的理解这么深刻,还能从使用场景和使用频率、燃料消耗量规模这些角度,分析出那么多有用的信息,之前倒是我想法太死板了。我这就回去改换一下思路,看看能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