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唯一的缺点,就是机动性差。
“是!”
……
时间一天天过去,如飞逝一般。
眨眼便是三个月过去了。
进入盛安三年的大唐,已经完全进入了太平发展阶段,内部的稳定,让农耕得到巨大发展。
其耕地面积,如果算上南诏和北方,直接超过了贞观之治的两倍。
这得益于军事打压土地兼并!
几乎被内乱打沉了的河南河北,重建历时两年多,总算彻底结束,城池原野恢复了一片片生机。
另外经过所有州府的汇算,大唐全年新生儿提高至三十四万多,其井喷式的人口新增,让满朝文武都是一惊!
这个数字也超越了李隆基时期。
不过,大唐的发展开始和以前不同,这样勃勃生机的局面并没有体现在国库上。
国库一直处于正常情况,不富也不穷,非常一般。
庞大国家机器的岁钱结余,最多十几天就没了。
这主要是李凡花钱太厉害,仅仅一个皇家银行,前后动员就超过了数千人,占了长安一坊之地。
每个人都发足额工钱,每块地都需要正常手段赎买,一堆积起来,就成了天文数字。
医馆这些事还都是小头,八州一府,江南造船场,长安军器监直接成为了烧钱的无底洞!
大唐的收入是巨大的,拿下南诏和草原更是身家暴涨,但填这些无底洞,仍然是有多少花多少,存不了半点。
盛安二年到三年的结余一出,大臣们惊了。
没有结余不说,且盛安二年的结余中,一大笔钱在军器监不知去向。
这让他们愈发觉得坐不住,终于在三月底,一个初春的日子找上了李凡。
“陛下!”
“军器监为何支出如此庞大?小半个江南的岁钱结余都支过去了,而且还不让知道,未有任何说明,还绕开了政事堂!”颜真卿不满,他是宰相,都没资格知道钱的去处。
“您说好的,十万新军只能作为府兵拓荒,为何又要打造这么多的兵器?”
“是啊!”
一大帮人看来,一副必须要给个说法的样子,害怕李凡穷兵黩武。
毕竟军器监,大唐随便找个人都知道那是造兵器的地方。
李凡无奈一笑,这事他确实没法解释。
“咳咳。”
“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